中医药健康知识

2021-06-29

1、“治未病”理念。疾病的发生涉及正气和邪气两方面因素,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,邪气侵犯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。所谓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,就是要培养正气,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,采取多种措施防止病邪的侵袭。

中医“治未病”观点,主要包括三个阶段:一是“未病先防”,预防疾病的发生;二是“既病防变”,防止疾病的发展;三是“愈后防复”,防止疾病的复发。现在各地各级中医院都开设了“治未病”科,调理慢性疲劳,失眠、亚健康状态等,目的是为了改善人们的体质,保持健康。

2、四季养生。中医重视天人相应,《黄帝内经》提出了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的观点,认为起居养生须顺应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的自然规律,保持人体阴阳平衡。四季起居要点:春季、夏季宜晚睡早起,秋季宜早睡早起,冬季宜早睡晚起。

3、情志养生。中医七情指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等七种情绪的变化。中医学认为应通过调控情绪以达到身心安宁、愉悦,情绪过激或长期持久的不良情绪会直接损伤内脏功能,其中:

生气或大怒容易导致肝气上逆;过于欢喜或大笑容易导致心气耗散;过于悲伤或忧愁容易影响肺的呼吸功能;受到过度惊吓或恐惧容易损伤肾气;思虑过多容易影响脾胃消化功能。

4、体质养生。中医提倡根据不同体质制定合适的日常养生方法,常见的体质类型有平和质、气虚质、阳虚质、阴虚质、痰湿质、湿热质、血瘀质、气郁质、特禀质九种。

重庆地区有冬季潮湿、夏季炎热的气候特点,因此人体质多属痰湿质或湿热质。

痰湿质人常形体肥胖,喜食肥食甜食,多汗且粘,痰多,口黏腻,苔腻。饮食清淡为原则,少食肥肉及甜、黏、油腻的食物。

湿热质人常可见面部皮肤油脂较多,身体沉重,容易困倦,男性阴囊潮湿,女性带下增多,舌红,苔黄腻等。饮食清淡为原则,多吃甘寒、甘平的食物如绿豆、空心菜、芹菜、黄瓜、冬瓜、西瓜等。

5、饮食养生。中医认为药补不如食补,“一要以适量为宜,不可饥饱不均;二要合理搭配饮食品种,使人体能获取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,不可偏嗜。三要根据自身体质情况,选择适当饮食。四要保持良好规律的饮食习惯。

常用药食两用中药有:蜂蜜、山药、莲子、大枣、龙眼肉、枸杞子、核桃仁、茯苓、生姜、菊花、绿豆、芝麻、大蒜、花椒、山楂等。常用的药膳有:白术大枣米饭,山药汤圆、淮药面、白茯苓粥、玉竹心子、归芪鸡等之类。

6、运动养生。练习中医传统保健项目可以维护健康、增强体质、延长寿命、延缓衰老。运动养生须遵循“平衡运动”的原则,根据个体自身特点把握好运动的量和度,做到适时、适量、适度、愉悦。传统的太极拳、八段锦动静结合,动作简单,操作方便,适合大多数人群。五禽戏、六字诀等则需要老师教授方可习练。

7、女性保健。中医学认为女性 “以血为用”,无论月经,还是生产,甚至喂奶,都消耗了血,所以女性容易血虚,可适当煲“当归红枣茶”进行养生保健。

女性在经产期常可因受寒而致寒凝血瘀,不通则痛,故在特殊生理期都应避寒保暖,否则容易出现腹痛等不适症状。同时应保持心情舒畅,否则会影响正常的月经周期,而出现不规则的阴道出血,甚至月经停闭。

分享